5年前让国产雷达数百千米外发现F-22,如今他当选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根据官方消息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、雷达总师吴剑旗,刚刚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相比于早已名声之外的马伟明院士,吴剑旗院士涉及的领域并不为大众熟悉,但想
根据官方消息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、雷达总师吴剑旗,刚刚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相比于早已名声之外的马伟明院士,吴剑旗院士涉及的领域并不为大众熟悉,但想必大家对珠海航展上琳琅满目的反隐身雷达还有印象,而这些国产反隐身雷达实际上大多出自吴剑旗院士及其团队。早在5年之前,由吴剑旗院士主持设计的国产反隐身雷达,就已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成功发现美国F-22隐身战斗机,并引导空军战斗机前往拦截,只不过这些鲜为外界所知。

F-22一度成为空防的最大威胁
自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将F-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投入实战以来,F-117A、B-2、F-22和F-35系列隐身战机,便成为现代战争的无往不利的“刺客”。尤其是海湾战争中,伊拉克投入巨资构建的苏制防空体系,在F-117A加精确制导炸弹组合面前不堪一击,短时间就灰飞烟灭的景象,令全球各国受到极大震撼。如何及时发现隐身战机,如何有效抵御隐身战机的攻击,在当时成为很多军队迫切探讨的首要任务。
而事实上,海湾战争中的F-117A在出动之前,美军已经先行派遣由AH-64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和MH-53组成的“诺曼底特遣队”,以低空突袭的方式,轰炸了伊拉克边境的几座雷达站。这个特殊的举措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外界注意,直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,才引起各国的极大关注。

棱角分明的F-117A也曾震惊世界
在1999年轰炸南联盟的过程中,美国F-117A再次大显身手。但与海湾战争中F-117A全身而退,仅有的轻伤也是被大口径防空火炮碎片溅伤不同,一架F-117A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。更令外界震惊的是,南联盟使用的武器并非什么跨时代的先进装备,而是苏联在60年代设计生产,早已落伍的老式防空雷达和防空导弹。这种落后武器击落先进装备的强烈反差,以及首次击落隐身战机的实际战例,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,而整个事件的真相,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浮出水面。

被击落F-117A的座舱盖
就目前来看,美国F-117A被击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。首先,美军连续多次成功进行空中突袭导致思想上麻痹大意。在当天的任务中,美国海军的EA-6B电子战机没有按计划到位,用以压制南联盟防空部队的雷达。此外,规划作战行动的美国空军军官,也对南联盟防空部队掉以轻心,多次飞行都使用同一路线,使得南联盟防空部队可以守株待兔。
其次,南联盟方面与海湾战争及中东战争期间,阿拉伯国家使用苏制防空系统的战术不同。彼时的阿拉伯国家战术呆板,防空雷达和导弹阵地大量使用固定阵地,甚至数月都不曾挪动位置,也不修建隐蔽工事。南联盟防空部队的作战水准很高,人员大多训练有素,能以灵活机动的方式预先设伏。

EA-6B电子战机没有到位是明显失误
再次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南联盟防空部队将苏联时期提供的多款装备组合起来,由P-18米波雷达负责远程搜索,并成功地发现了F-117A,再由SNR-125制导雷达锁定,最后由SA-3(萨姆-3)防空导弹成功“击落”,尽管两枚导弹都没有直接命中,但其中一枚在F-117A附近爆炸,导致受伤并失控坠毁。
在南联盟防空部队名声大噪之后,各国对其击落F-117A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,。其中SNR-125制导雷达和SA-3防空导弹,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,焦点很快集中到P-18米波雷达上。此时,外界也进一步发现,海湾战争中美国“诺曼底特遣队”提前摧毁的伊拉克雷达站,同样装备有P-18米波雷达。这些迹象使得各国开始关注并研究米波雷达,甚至形成了一股探索以米波雷达对抗隐身战机的热潮。美国空军在这种情况下,也开始将隐身性能并不完善的F-117A逐渐退役,并推出了隐身性能更加优异的F-22战斗机和B-2隐身轰炸机。

P-18雷达在科索沃战争中一战成名
各国在研究之后发现,老式米波雷达在理论上确实具备发现隐身战机的能力,这是因为F-117A、F-22,甚至B-2,采取的隐身措施主要针对X、Ku等短波波段,对米波这类长波段雷达作用有限,毕竟在目前科技水平下,很难做到同时对短波、长波雷达实现隐身。然而,米波雷达本身的短板也很明显。 文章来源:《现代雷达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ldqk.cn/zonghexinwen/2021/1125/6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