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年前让国产雷达数百千米外发现F-22,如今他当选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由于波长相对较长,因此米波雷达的分辨率较低,只具备测量来袭敌机方位和角度的能力,还需要一台测高雷达辅助,对于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位的快速目标
由于波长相对较长,因此米波雷达的分辨率较低,只具备测量来袭敌机方位和角度的能力,还需要一台测高雷达辅助,对于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位的快速目标来说,米波雷达的能力就非常有限了。此外,老式米波雷达的天线很长、体积巨大,在部署时需要展开巨大的主瓣天线,花费的时间往往超过12小时,甚至24小时。并且低空探测能力很差,几乎等于没有,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信号,比如广播信号的干扰。因此,当时南联盟击落F-117A,除了本身战术新颖之外,美军的麻痹大意也是重要原因。

B-2A的隐身能力相比F-117A强得多
正是因为当时米波雷达并不具有实际反隐身价值,因此,各国在研究之后热潮逐渐消退。只有俄罗斯趁着南联盟利用P-18击落F-117A的热潮,在P-18老式雷达的基础上更换数字化处理电子元件,推出了新型雷达,并结合到S-400远程防空系统中,在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反隐身能力。但从S-400此后在叙利亚战场中的实际表现来看,其对F-35的发现和锁定能力并不理想,反隐身能力也就很值得怀疑,毕竟俄罗斯在电子元器件领域的水平,向来落后于世界主流水平。相比之下,中国充分利用米波雷达对隐身战机的特殊优势,进一步发掘潜力,结合创新的技术手段,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,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吴剑旗院士。

S-400的反隐身能力被认为非常有限
2016年2月10日,官方公布了发现美国F-22隐身战斗机,并引导空军及海航战机前往查证和拍照的消息,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。由于当时国产歼-20隐身战斗机尚未批量服役,并刚刚在几个月前公布了从俄罗斯引进S-400(第一批在2018年交货)和苏-35战斗机的消息,使得舆论对于国产反隐身装备并没有太多信心。在获悉F-22被发现之后,诸如“美国F-22特意携带龙勃透镜,将隐身能力降低到普通战斗机水平”的言论,在当时甚嚣尘上,一度被很多人认可。直到一年多之后,官方公开表示,此前的F-22是由国产反隐身雷达发现,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言的蔓延。而最终的谜底,一直等到吴剑旗院士此后在母校活动的专题报道,才真正揭晓。

当年购买苏-35的争议还未散去
就目前来看,吴剑旗院士从90年代开始,就着手通过改进米波雷达来反制隐身战斗机。经过近20年的努力后,新型反隐身雷达在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。在技术上针对老式米波雷达的缺点,采用数字阵体制、超分辨算法、多波束空域和地形匹配波束等技术,使米波雷达具备了精确测高的能力,也解决了低角度覆盖盲区和空域不连续等问题,精度达到实用水平。在这种情况下,米波雷达的固有优势就更加显著,由于在该频段下,隐身战斗机的RCS(雷达散射截面积)会增加2到3个数量级,并且在相同条件下,米波雷达比X、S波段雷达的功率孔径积又高出约2个数量级,这样高达4个数量级的优势,不仅可以抵消目前主流隐身战斗机-30dB(也就是3个数量级)RCS的优势,还能进一步提高发现距离,抵消隐身战斗机超音速巡航速度快的优势。

今年航展上现身的国产反隐身雷达
需要说明的是,这些技术在官方报道中已有提及,吴剑旗院士的著作《先进米波雷达》中也有详细阐述,毕竟这些先进技术即使外界知晓,在缺乏技术积累的情况下也很难仿制。由于新型反隐身米波雷达的性能,与此前老式米波雷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因此被赋予了先进米波雷达的称号以示区别。至于国产反隐身雷达的有效距离究竟有多远,官方的描述是“数百千米”,而吴剑旗院士在讲座中虽然提及了相关数据,但毕竟有些敏感。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更加简单的办法来大概感知一下。

另一款国产反隐身雷达
在2013年,也就是国产反隐身雷达实战之后的第二年,我国开始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。一般来说,防空识别区并不是禁止其他国家飞机进入,而是说,在防空识别区内飞行的飞机,需要接受我国的引导,在必要情况下也会警告驱逐。而所有这些操作的前提,是能够有效发现进入的飞机,否则划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。换句话说,东海防空识别区在2013年出现,就证明了国产反隐身雷达,在当时就具备对美国F-22隐身战斗机的探测能力(当时F-35尚未服役)。至于这个有效探测距离究竟有多远,其实也非常简单,只要看一下国境线距离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东侧距离,就可以大致估算。顺便提一句,2016年之所以确认被发现的F-22没有携带龙勃透镜,是因为当时只有国产反隐身雷达探测到F-22,而在携带龙勃透镜的情况下,F-22应该能够被更多的普通雷达发现。 文章来源:《现代雷达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ldqk.cn/zonghexinwen/2021/1125/649.html